更新时间:2024-12-17
中国绿色时报10月14日报道北方林改,辽宁先行;辽宁林改,本溪县绝对称得上是排头兵。今年6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考察本溪县和桓仁县后,称赞本溪市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全国林改工作的一面鲜亮旗帜。从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今,本溪县主体改革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正有序推进,林改涉及农户5.1万户,农民16.9万人,群众满意率达98%,初步呈现出生态优、产业兴、农民富的可喜局面。
林下淘金,生态和致富两不误本溪县是辽宁省重点林业县之一,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集体林地323万亩,其中一半以上是公益林。公益林林改怎样才能既实现还林还利于民,又保证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溪县几年来的林改实践证明,农民不仅没有砍树,反而对公益林的管护更加精心,植树造林热情更加高涨。
因为林改后,地上的林子虽然不能轻易动,但林下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本溪县南营坊村农民谢廷库一谈起自家山林,就乐得合不拢嘴。122亩林下参、200亩红松,加上林下间种的刺嫩芽,每年都为他带来可观的收益,山上的储存效益价值3000多万元。
谢廷库说:林改让我在林下淘出了金娃娃,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地上的林子是林下作物的保护伞,要想富就得管好树,这个道理农民比谁都懂。
小市镇山城子村有个药匣子李宝库,林业部门建议他对林子进行疏伐透光,并主动拨给他采伐指标。但李宝库拒绝了,一方面因为林下参喜阴,另一个原因是看哪棵树都舍不得砍。林改5年来,本溪县累计造林55万亩,其中社会投资造林占80%以上,相当于林改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以前山林像画一样中看不中用,如今,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谁家富不富,要看他有多少树。李宝库说。立体经营,370亩林地种出500亩的效益370亩林地却发展起了500亩的产业项目,东营坊乡宫堡村的立体经营模式充分地拓展了农民致富的空间。
2005年以前,宫堡村洋地沟组的这片林地是一片落叶松林,一直由外村人承包经营。2005年林木采伐后,经营者向村里交付承包金后,申请继续承包经营。此时恰逢本溪县启动林改试点工作,村民们了解林改政策后,自发找到村两委进行协商,最终争回了这370亩林地的经营权。
这起简单的信访案件体现了农民积极参与林改的热情,更体现了林改还林于民、还利于民的宗旨。借着林改的东风,洋地沟组的34户农民联合建起了现代林业立体经营基地,5年来,建成嫁接红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370亩,林间套种刺嫩芽120亩。基地负责人邴玉俭算了一笔账:刺嫩芽寿命一般为10年,属于短平快项目,前两年效益较少,但从第三年开始,120亩刺嫩芽每年就可创收3.6万元;嫁接红松十四五年能产果,属于中长期项目,每个红松果最少卖3元,每亩就算结600个果,370亩每年能收入66.6万元;林木主伐要三五十年的时间,还能实现木材收入240万元,这是长期项目。
邴玉俭一脸自豪地说:我们的特点就是长短结合、以长促短、以短养长,3项收入累计算下来,户均拥有10多亩山林就相当于在山上存了100多万元。被称为林改书记的本溪县委书记史凤友很认同洋地沟组的现代林业立体经营模式。他说,北方地区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必须引导林农把致富的心思放到林地上,大力发展林地经济,走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
本溪县在完成主体改革后,积极探索了林药、林菜、林果、林游和林工产业5种林地经济发展模式。全县林业经济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去年实现林业产值43.8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4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完善配套,全心全意服务林农确权到户只是林改的第一步,农民如何依林致富,还需要政府部门扶上马送一程。
资金不足咋办?本溪县除加大财政支持外,还开展了党群共同致富双结双带活动。截至目前,全县3941名机关干部与全县2.5万农户结成对子,多渠道筹集资金5亿多元,投入多种经营。不懂技术咋办?本溪县实行林业局对基层林业站的垂直管理,每年培训林农5000余人次;全县成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20个、专业协会44个,同步开展技术服务;着力培养一村一个明白人、一组一个经纪人、一村一个带头人。
目前,全县已有农民经纪人1200多人。5年来,共建成百亩以上各类示范园和标准园900个、综合示范小区39个,为20万林农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信息不畅咋办?本溪县编制了村级森林经营方案,制订了森林采伐限额分类分配、直接到户、采伐公示等制度,简化并下放了集体林采伐设计、审批、验收等管理事权。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专门为林农提供一条龙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服务林农16万人次。史凤友说,下一步,本溪县将重点实施林业站管理体制、林业服务体制、林业金融体制、林业管理体制和森林管护机制等系列改革。
全县将组建乡级林业服务中心,使村级森林经营方案执行率覆盖全县95%以上的村,成立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担保公司,并深入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分林到户得人心,家家户户种人参;从此花钱不用愁,林下处处埋黄金。一首农民自编的顺口溜在本溪县广为流传,抒发着林改后农民依林致富的舒畅和喜悦。
本文来源:南方双彩-www.nrufjkcw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