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双彩 - 正版南方双彩网](/public/upload/system/2018/08/06/d62bafd6afc401b1b87d22bcc8f86e9d.png)
更新时间:2024-12-14
中国绿色时报2月8日报道没有围墙的公园,鲜花盛开的村庄。这说的是川西平原的农科村。一户一园,一园一景;四季花香满园,常年游客不断。
这说的是四川省郫县的农家乐。农科村是郫县的一个小村。小村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农家乐发源地,郫县是川派盆景和国兰栽培的主要发源地。
无独有偶,农科村的村民全都是靠林业起家,郫县旅游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乡村游,而乡村游的基础恰是良好的生态和自然景观。上世纪70年代,农科村是乡农科试验站所在地。一座花果园培养了大批园艺人才。
村支书宗作林就是首批从培训班毕业的乡土园艺专家。到了80年代初,全村农户开始发展绿化苗木。宗作林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做苗木生意。
他培育的小叶黄杨、冬青等苗木在本地和外地销售。苗木卖出去,宗作林白手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大力发展苗木产业,这是农科村村民迈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
上门洽谈花木业务和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依靠花木生意赚了钱,很多人在家里搞起了餐饮接待。
游客食宿都在平房里,吃农家饭菜,体验乡土风情,农家乐有了雏形。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因市场需要,村民们开始培育花木,代替绿化苗木种植,大型花木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村300亩地,已经有十七八个花木大户。
在此期间,以徐家大院为首的花木大户将非营业性的对外接待转为营业性的旅游接待,并带动多家陆续效仿。作为农家乐旅游的创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视察学习,借鉴经验。原来的平房接待空间、接待条件不能继续满足需求。
村里开始陆续盖起了茶楼、酒店。到了90年代初期,农科村的农家旅游接待已初具规模。目前,农科村的农家乐已发展到50余家。
据宗作林介绍,每到星期天,城里的人们就携全家老小来此度假。每到花季,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生态建设拉近了城乡距离。四川省绿委办于2004年选定成都、乐山、阆中作为试点,探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途径和模式。
成都市及其所属各区(市、县)都组建了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加速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这其中就包括郫县。在发展星级农家乐的基础上,郫县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乡村酒店。截至目前,全县已评出乡村酒店10余家,其中4星级1家。
这些酒店接待设施完善,档次较高,又和城市商务酒店有明显区别。它不仅有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利用文化个性塑造了别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
2008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61.99万人次,收入3.27亿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53%。花木基地代替苗木基地,与生态旅游再嫁接,实现了一、三产业就地融合。抓住了这些优势,郫县农民想不富都难。
目前,全县有花卉种植面积10余万亩,主要有花木盆景、绿化苗木。县内有花卉大型龙头企业80多家,建起了10余个像农科村一样的鲜花盛开的村庄,形成了数条公路两侧的花卉产业长廊。郫县花卉品种多、档次高、规格齐、规模大,是成都市鲜花基地、中国盆景之乡和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他们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是九环黄金旅游线上的天然绿色走廊。
林业的发展为郫县带来了诸多荣誉,这些荣誉又反过来为郫县生态旅游镀了金。县里依托这些优势,成功吸引了外来资金注入。苗木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对旅游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拉动能力也越来越强。
据四川省林业厅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四川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49.1%,带动社会收入835亿元,接待游客1.28亿人次。这其中,乡村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达122.1亿元,占全省生态旅游收入的71.2%。
如今,生态旅游在全省范围火了起来,带动景区周边林农及退耕户发展农家乐、林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业,市民、农民都在享受生态建设的成果。在郫县农家乐博物馆,有这样一段话:农科村的农家乐,不只是旅游形式上的创新,它是花木生产基地上嫁接起来的旅游,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三产业就地融合方面,在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是一种成功的创新模式,这也是它推广价值之所在。
本文来源:南方双彩-www.nrufjkcw2.com